東吳大研社-從黨社、脫黨到為理念起而抗爭,大研的轉變是急遽的
但不變的是,忠於自己的良心,執著於學術理念的堅持。之於大研的每一個人,大研是他們生命中一個豐富但多采多姿的驛站。之於東吳校園,大研以前是,以後也會是推動校園學術環境一雙有力的手。期與來者以此共勉………….本社全名為『東吳大學大陸問題研究社』,創設於民國58年,當時名為『東吳大學時事研究社』。因民國64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動員各大專院校成立一個專門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術社團,於是本社正式更名為『東吳大學大陸問題研究社』,由國民黨北知青黨部輔導,接受其經費補助及任務指派。自民國64年起,歷任社長努力推廣社務,值得一提的是68年12月16日的愛國運動,即由本社及志清學社、三研社發起之『愛國運動』,掀起廣泛的愛國熱潮。民國69年本社通過決議案,決定出版代表本社立場之刊物,70年,在各方努力籌備下,終於出版了《溪城思潮》,成為東吳校園內少數由學生社團出刊的學術性刊物。民國73年,本社因經營不善(實際原因不可考),一度停社,但經社員、校方、及黨部的協調奔走,終於在民國75年再度復社,由翁家和擔任第一屆社長。復社之初,百廢待舉,因此第一屆社長的工作重心放在厚植社團實力,奠定基礎。其基本作法為加強與黨部關係,以一般的說法,大研社此時不折不扣為一國民黨『黨社』。但由於大環境的改變,執政黨對校園的控制鬆動,一般大學生自主意識高漲,多數要求一個無黨無派,自由中立的學術園地之呼聲越來越大。是以,本社第二任社長沈崇禾在衡量主客觀因素之後,宣布大研社脫離黨部,不在接受任務指派,以維持學術上必要的中立,不希望任何黨派色彩影響學術研究的純淨空間。76年是巨變的一年,一切從頭來過。在當年更首創大研週,此種類似成果展的活動目的在於推動社務,讓從新出發的大研更令人接受,且凝聚社員的向種類似成果展的活動目的在於推動社務,讓從新出發的大研更令人接受,且凝聚社員的向心力,同時《溪城思潮》也復刊,儘管此時思潮仍在牙牙學語的階段,但大研總算發出自己嘹亮的叫聲。內外的改革是全面性的,76年下學期的社員大會中,將沒有沒社重新登記的社員開除社籍,且將原有的委員制,常設權力機構廢除,賦予社長更多的權力,以因草創時期的需要。77年5月19日大研社積極參與『東吳護校自救會』,可惜因隔日520事件,轉移了議題焦點,且受到校方壓力,故不了了之。該年,完成草創期的奠基工作之餘,更榮獲人人獎之最佳進步獎的鼓勵。第三任社長黃弘龍,於接任後考量社團實力,擬定該年度活定;一方面為延續大研週活動以拓展社團的被認同,另一方面,則落實社團組織及強化學術研討為主。大研週方面,除書展外,配合當時兩岸情勢,舉辦系列座談會,及樂展、影展。下學期則利用活動較少的空檔進行組織章程大規模的修改,章程修改的目的主要鑑於社團組織太過龐大,且職權往往有相當的重疊現象。(此章程於第四任社長任內通過)。使以往獨立於各組織之外的《溪城思潮》規劃於學術部之下,俾使人力資源於充分發揮。該年度大研社亦獲得社團評鑑優良社團。第四任社長陳俊宏擔任後首要目標即是健全學術研討。同時,在活動上首創社團訓練營以達成社團傳承,並在大研週做一系列概念海報展,以呈現社團理念和成果,另外,下學期同時開辦幹部訓練營,以訓練儲備幹部的行政能力與創造思考能力。在學術研討方面,以五四與六四為主題,分別對『群眾運動』、『自由主義』﹑『中國政治文化』做探討。首度嘗試對外開放,時事性的『專文研討』,成果斐然。該年度,本社榮獲人人獎績優社團第二名。第五任社長林慶維上任之初便遭遇到三大問題:一.如何延續去年開創性活動與學術研討,二.社團人力結構斷層,三.新進社團人數急遽擴張對社團的衝擊。由於此屆自社長以下幹部多為於社團行政經驗的二年級生,推動社務自然倍感吃力,但招生活動的成果為伙伴帶來信心,接下去的社訓,大研週、幹訓均如期舉辦。當此時社員激增,對社團文化必然有一定的衝擊,然而大研社把握的是『學術良心,社會關懷』的路線。因此,當『黃華事件』、『四月制憲運動』(詳情參考社團檔案)亦全力參與。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草創時期的需要,賦予社長提名下屆社長的權力,在社團實力許可,社員自主意識抬頭的客觀情形下,亦對章程作小幅更動。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盧佳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